这次研讨会我们邀请到了交通管理专家,智能交通产业的领军者、软硬件厂商、系统集成商和上市机构的投资人,共同就城市交通发展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下面我介绍一下在座的对话嘉宾:
黄溅华 中兴智能交通(无锡)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
陈晓明 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高延军 网新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智能交通事业部总经理
王国卫 鑫富越资本董事总经理
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的话题研讨阶段,今天为大家准备了四个话题,剩下的时间进行一个交流互动。
首先有请来自海信网络科技的陈晓明先生,就目前城市交通中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和有哪些好的解决方案给大家介绍一下。
陈晓明:谢谢各位来宾,这里就我们在做项目过程当中碰到的问题给大家做一个介绍。中国的交通越来越堵,而且也上了越来越多设备,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拥堵的程度并没有有效的下降。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说一下我的体会。我们整个交通管理控制体系里面,能够真正为出行做控制的系统,典型的是两个系统。第一个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第二个是交通诱导系统。
交通信号系统做得很好,其中一个问题是,我们的信号系统,包括诱导很多时候是基于城市非饱和状态,也就是不拥堵的时候。交通信号系统控制的基本原理和算法是基于非饱和状态的,针对中国这种过饱和、超饱和,我们的方法是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拥堵?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框架,这是我们遇到的一个瓶颈。
这是整个交通管理控制中最前沿,最底层的,理论层面比较欠缺的地方。
现在企业发展,一旦与政府,也就是交警行业做成项目以后,你会发现这些企业就会疲于奔命,他经常会在一个项目里铺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断地开发,这就说明交警部门,因为我对交警部门比较了解,整个交警公安部门的业务流程,整个业务体系,包括人员的架构培养,知识水平实际上都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方面企业就跟交警在一起不断地摸索,导致我们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做这个事情,可能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找到好的方法。
再有,城市的智能交通中,现在更多项目是倾向于系统的采集、控制、发布等等。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是国家的标准现在并不完善,可能刚刚开始制定或者说一部分制定了,还有很多标准制定可能是从国外翻译引用过来的,很多并不符合现在的应用,这导致我们在做大的项目中,或者涉及多个系统合作时达不到好的效果。
现在智能交通的建设基本模式,前些年是政府投资,这些年是企业投资,但目前还是企业建设,用户维护,但是用户没有维护队伍,就是交警部门没有明确的说谁来维护,这就导致系统上了以后,可能半年有效果,一年有效果,可是随着时间就荒废了。
原先建设项目,政府希望更专业的企业或者单位提供一个长期的服务,保证五到六年有较好的效果。
以上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建设过程当中和产品研制过程中遇到比较大的问题,我就简单介绍到这里。
李翔:有请其他的嘉宾就这个话题做一个补充。
黄溅华:大家好,这个智能交通大概在1995年引入我们国家,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现在的交通越来越拥堵。2005年开始智能交通建设的越来越多,也就是智能交通系统在我国运用还很多,可是交通问题还是越来越拥堵。
这本身来说,交通是一个综合的问题,跟交通有关的因素非常多,比如从城市的规划,城市的功能,路网的结构,以及人们生活的习惯,还有法律法规都有关系。所以光从技术上来解决可能不是很有效,只能说能够缓解。
其实交通应该是综合性的,除了交警管这部分之外,还有公交、地铁、出租等等。这么多年因为体制的因素,相关部门各自为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在解决交通的时候也是各管一片。对于城市来说要这些因素综合考虑,到底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方面可能考虑的比较少。
你说上来一个先进技术彻底解决交通问题,这恐怕也是不太现实,这种体制问题还是影响的一个因素。现在划归到交通运输部管辖之后,可能国家也意识到这种换乘和融合是影响交通的一个因素,从未来看我们国家还是非常重视,就是这种综合交通,这是一个方面。
还有交通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不是一种技术可以解决的。在交通里面有很多交通的特殊性,在交通领域有很多专家学者也在研究交通的问题。
大概在90年代,公交车的排班,这么一个技术现在当然是很容易了,在那之前,全球都没有解决这么一个问题。也就是交通本身有一些特点,现在随着新的技术,这些问题都可以逐渐的解决,我就补充这些。
高延军:作为我们网新的理解,不管交通局也好,公安局也好,或者交警大量在做这块,主要是在做数据的采集。为什么物联网在智能交通里面能有很快的结合,是在于这块,摄像机、传感器都在做数据采集工作。随着大规模建设以后,第二步就需要做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抽取、处理,处理完以后上面才是应用层,第一个应用就是为政府决策服务。在政府决策这块是需要融合的,第二是监管方面需要融合,第三是为老百姓服务。能够把有效的投资转化为老百姓服务,这应该是下一步需要关注的问题地
李翔:刚才三位是来自于智能交通行业的企业,他们在亲身经历过程中对制度问题、体制问题、技术问题和法律法规问题以及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今天还有一位是来自于资本市场的朋友,请问一下王国卫先生,您从资本市场角度去考虑智能交通发展您有什么见解?
王国卫:我从资本市场运作规则和消费者体会谈这个事情。我们说智能交通跟传统交通不一样的地方是引用了新的技术应用,我个人理解,如果参考证券市场,一个行业要做得好一定要把所有数据向公众开放。就像证券市场的交易数据一样,它是一个公共数据,这个数据公开以后,不光是政府部门管理者作为判断行为的调整,任何一个个体都可以基于这个数据做判断做调整。就像证券市场同样的股票交易价格和数据,对每个人的启发是不一样的,我想交通上也是一样。
从政府层面怎么去疏通化解这个困难,如果仅仅是一个开车的或者一个乘客,能否从公共数据上可以避开已经产生的这些问题。通过这种公开化解交通的矛盾也是会有帮助,这不是技术的帮助,但从证券市场上可以提供一些启示的。
李翔:非常感谢四位嘉宾的精彩讨论。解决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话题,智能交通这个行业在我国发展已经有十多年的经历了,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而且紧密的和物联网进行了对接,包括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更新,对智能交通将来发展方向产生了新的问号,它的发展方向何去何从?在智能交通真正实现过程中有哪些好的商业模式可以借鉴?有请中兴智能交通的黄溅华先生做一个介绍。
黄溅华:从综合信息服务的使用者来看,一般包括管理者,也就是出行者,还有一些运输的企业。之前综合信息处理的层面做得不是很深,主要还是从管理层的角度,比如说交警,对是否畅通,是否拥堵,是否交通事故,从业务方面考虑的更多。那从出行者和运输的企业使用的就更少了,因为没有这部分信息。不过最近几年在一些大城市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了解到这些信息,比如在路边可以看到交通诱导,另外还可以通过广播交通台,还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等。所以信息服务这方面是要加强的,也是一种趋势。也就是说从交通管理角度转向交通的信息服务,这样让交通所有参与者都可以得到相应的信息,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选择怎么来出行。否则的话,没有信息不知道前面拥堵继续往前走,这个交通会越来越堵。如果交通参与者有依据的时候,就可以避开这种拥堵,使交通更容易解决拥堵的问题,所以综合信息交通服务可能是解决未来交通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和一个方面。
从运营上来看,因为之前的信息主要还是掌握在政府部门,比如交警部门或者交通局以及其他相应的部门,那么要提供这种信息服务也不是他们本身的职责了。现在政府和行政部门已经意识到了,但因为不是他们的职责,可能做起来不是很到位。
那么对于这种运营应该怎么解决?目前网络信息服务是免费的,盈利模式是广告收入。那么交通运营这块也是可以探讨的,因为信息服务是需要成本的,对一个城市来说,每时每刻都在采集大量的信息。那么我们为了保证交通的实时性,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同时,还要承受大量的访问,那么就需要后台的支撑。一个是信息的处理,一个是后台网络的支撑,这都是需要成本的。怎么保证不断地运营下去,迟早还是要解决收费的问题。
李翔:其他几位嘉宾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陈晓明:刚才黄博士说了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出行信息服务是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目前除了云服务,还遇到一个新的课题,国家在十二五期间提到了大交通,这就不仅包括城市交通,可能包括地铁、公交、长途大巴、客运枢纽的规划设计方案。这里头智能交通只是占一部分,未来只做交警部门的企业,如何应对智慧城市或者大交通体系的转变为出行做好信息服务,缓解交通压力,这也是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新的方向。现在不光城市,甚至城市和城市之间,包括高速公路都在做集合管理,这是未来发展一个非常好的趋势。
高延军: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跟北方某一个省会城市,在城市公交出行平台上已经有几十万用户了,目前正在基于这个平台做广告发布系统。这个一定要获得数据拥有者的许可,一定要联合运营。
说到综合交通,对于出行者来讲,这里面有人车路,每个人是数据的提供者,包括公交、自行车、出租车,各种交通工具之间的协同怎么处理?这不是相互割裂。
李翔:从大的交通来说,将来大交通的发展方向可以用十二个字来说“智慧交通、综合交通、绿色交通”,这是交通部部长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主要说的几点
在智能交通行业里来说,过去从无到有,现在是从管理迈向服务,不久将来各位都会感受到智能交通带来的便利,那个时候智能交通就真正走向了千家万户。
李翔:第三个问题由网新智能技术的高延军先生谈一下智能交通的平台建设和商业运营。
高延军:现在每个地市都在建自己的出行系统,参与者有运营商,有软件公司。但是交通是本地化的一种需求,80%的人是在本地的。另外从交通工具的重要性上来说,他的选择不单有公交车、自行车,还有出租车,所以我们现在推出的综合交通服务平台这些都涵盖进去了。
刚才黄博士提到,这个系统投入进去以后,后期要维护这个系统。其实交通领域跟交警领域是一样的,人员的技术水平,对信息化方面的部门设置、管理设置都是欠缺很多的。你建一个系统很容易,后面怎么把系统用好,持续发挥效应,这对管理体系是一个挑战。
在运营上是不是有一种模式,企业能不能把这个运营维护拿过来,政府只要出维护费,或者维护费不出,把运营权交给企业,让企业通过运营收入上替代维护费,只要政府初期投入一笔钱把这个运营起来就可以了。
这是我的一个观点,汇报到这里,谢谢。
黄溅华:我补充一下,这个信息服务一般来说还得政府出面,这就牵扯到到底谁来做?至少政府要授权一个部门来主管,把这些信息收集上来进行处理。
另外从国内外经验来看,一般这种信息服务有几种方法。第一是政府来做,第二是政府和企业合作。第三是政府授权,企业来做。但是政府对这方面不是特别的专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员来保证这个系统完善和维持下去,所以政府直接来做不一定很合适。
那么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方式,可能牵扯到各方面的利益,不一定合适来做。在我们国家最好的方法还是政府授权,企业运营,这是非常适合国情的一种方式。
那这里面就牵扯到费用,你提供给老百姓的时候怎么收费?比如天气预报,之前还收费,现在都免费了。我就补充这些。
李翔:感谢两位,我们第三个话题也是仅仅贴着第二个话题。目前这个信息服务平台的确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信息怎么整合?谁来主导?
由于智能交通行业,尤其城市交通行业发展近两年是非常迅速的,随着城市化发展加速,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本支持,想问一下王国卫先生,您对智能交通产业链上下游融资和上市当中遇到的问题,给我们做一个介绍。
王国卫:按照会议的要求我谈一谈智能交通系统投融资的一些难点/难题。这个问题跟其他行业遇到的问题都是一样的。按理说中国这样一个被定义为发展中国家,本身不缺资本的。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是买了收益率非常低的美国国债,也就是说我们本身资金是输出的,而不是说国内非常缺资金。第二,我们可以看国内的房价或者通货膨胀/物价水平,基本上是没有下降的时候。所谓的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价格的综合体现,是资金和货物/商品的综合价格比。
如果这两点成立的话,表明中国的资金是很富裕的。我们从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到,或者很多朋友,很多行业是有比较有钱的。但他们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好像没有什么投资的品种,没有可投资的对象,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方面企业觉得融资很困难,但是有资金的觉得投资很困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呢?我个人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存在这个普遍的问题是因为中国的金融管制是很厉害的,金融管制是制约很多行业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说中小企业、大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面对融资环境是不一样的。普遍感叹的是中小企业融资比较困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大量的金融资产是集中在少数的公司、银行或者机构手里面,没有形成很丰富的,梯次比较多的金融机构体系。
举个例子,最近证券市场上对设立民营银行热度比较高,民营银行是不是一定能挣钱呢?我看未必,或者不像证券市场想象的那么能挣钱。但是为什么证券市场对这个行为比较推崇?这是因为打破了金融行业几乎是垄断行业的尖冰。金融管制破解了以后,资本的流动才能通常,资本才能找到各自对应的需求。并不是所有的资本都希望高回报,资本需要有一个安全的回报。
有了这个管制,我们看到大量的资金流入政府的融资平台,大量的央企,这些央企拿了钱以后会不会再投资呢?也不是。这样对整个市场融资秩序就有一定的冲击或者有一定的扭曲,所以我觉得金融管制是影响智能交通企业,包括很多行业在内投融资比较扭曲,比较困难的一个最主要问题。
资金价格是两条线,人民银行公布了一个利率,实际上市场的利率远远不是那个数字。如果放开以后,这个市场的资金流动,资金的价格,按照风险偏好就可以流向他愿意去的地方,这就可以破解投融资困难的一个很重要方面。
第二,智能交通企业上市困难也是跟资本市场比较单一有关系。现在在国内上海交易所、深圳交易所,现在上市企业两千多家,很长一段时间IPO也停了。从企业的融资也好,从投资者的投资也好,这个市场生态是要完整的,连续的。
另外今年证券市场发展很畸形,因为市场结构变化非常大,创业板、中小板涨幅很大,主板涨幅非常小,甚至有些还有损失。那么大家千军万马都想挤这个市场,所以上市比较困难,融资比较困难。那么我们可以做一些区域性的,区别于全国性的流通市场,可以做一些其他的尝试。
比如在无锡大量的企业可以在本地做第一步,成熟以后再做转板和其他考虑,现在所有的企业都是这一条路,所有的PE、VC只能到上海和深圳交易所,没有其他的出路。那么这个破解是需要比较完善流畅的市场体系,不能说IPO说停就停了,什么时候开也不知道?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也不知道,这对企业和投资者来讲都不是很好的事情,这是第二个方面的原因。
第三呢,我们国内专业性的产业基金比较少。现在各个地方政府也都发行了一些产业基金,我们知道政府是一个大的综合服务提供者或者说是管理者,它在某一个领域上面投资技能和专业技能比专业公司差一点,所以政府主导一个产业基金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我个人认为,比如说一个行业里面或者有进取性的企业设立一些产业基金,这可能会更有专业能力。但问题是,国内很多大企业都是央企,央企在这方面的工作就少一些。
我们看到美国大企业都是有对外投资的,因为他也不知道未来产业方向到底潮哪个方向发展。可能有些小企业触角更灵敏,在某些方面有专长,他也不需要再设立另外一个团队重新开始,他完全可以收购、参股,帮助小企业做大。我们国内这方面环境相对要差一些,因为央企在这方面的动作据我了解少一些。可能联想控股在这方面就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第四,本身鑫富越公司在一级市场、二级市场都有一些介入,我的理解,在企业被投资沟通上面比较困难,因为很多企业是从小发展起来的,财务、架构、管理上面离符合PE投资还有一定距离,所以双方沟通以后都应该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我是想到这四个方面,其他嘉宾可以做一个补充。
李翔:非常感谢王总,王总从投资角度来谈了谈面临的四大问题。那从融资角度,三位企业家可能也有自己的见解。
黄溅华:刚才王总是从整个背景上,对融资进行了分析。我想从智能交通行业上看看可能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
智能交通2000年开始大家认识,逐渐发展非常快,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每一次国家重视的结果就是很多企业从相邻企业转向这个方向。物联网国家重视的时候,很多企业转向物联网,当提到智慧城市的时候,很多企业原来不做这方面的,现在转到智慧城市。那么物联网和智慧城市都把智能交通作为一个运用,这个结果是什么呢?近年来我分析下来,现在政府建设财政比较紧张,要建智能交通但是没钱,可是央企有钱,他们通过提供资金进入这个行业。而真正做智能交通的企业就失去了一些竞争机会,所以利润上越来越低。
智能交通这么多年来看,一直不是高利润高回报的行业,我想投资方在考虑一看,这些企业利润不是很好,增长性不是很高,跟行业的背景还是有关系的。因为智能交通行业门槛也比较低,政府在选择承包方的时候,它不会说你有没有做过智能交通,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能力和产品,只要有背景政府就会给他,这是这个行业实际情况。但这对整个智能交通行业,这种影响不是很正面。
但我想也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经过这一轮之后,政府和老百姓也会意识到智能交通本身专业性还是比较高的,不是任何人想做就能做的,如果两三年之后交通问题没有解决,而且越来越严重,肯定会有所改变。
李翔:因为我们今天这个会议开始的比较晚,要留给大家做一个交流。
观众:我问一下黄博士一个关于商业模式的问题,刚才你也说了,各个企业系统不同,采集器不同,把这个数据采集完之后给政府,那么政府放在那边又没有什么用。第二种是跟企业共享,那么跟企业共享的可能性有没有。
第二,你说未来授权给企业运行。比方说授权给中兴智能呢,那么海信就没法拿到这个数据,那么能不能实现大交通呢。
还有一个问题是给王国卫经理的,目前智能交通是以政府为主,在座三位企业都有背景,他们做智能交通肯定是大企业其中一部分。针对纯粹做智能交通的企业,又是政府背景,你对这样企业的投资,我所接触到的风投好像都不太感兴趣,是不是这方法有什么考虑?
黄溅华:其实我觉得这几种方式都有可能。例如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方式,实际上在有的地方,我所知道的,交警跟一些企业合作,他就把交警的一些数据,当然是无关安全方面的数据提供给企业,企业再做。做了之后,在交警指挥中心有它的设备,把这些数据分析之后提供给交警使用,另外也提供给客户使用,这其中主要是政府和企业沟通的问题,本身的模式是没有问题。
另外如果把这些数据提供给我了,其他人可能拿不到了,这个其实也不存在。我们全国这么大,没有必要在同一个地方。另外企业在同一个地方,相互合作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可以相互互补,这在商业模式上都是可行的。
另外也有可能出现竞争,我提供的服务可能不到位,那么他购买政府的数据可能更好,最后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嘛。从资源利用上来说大家合作的方式可以达到优势的最大化,我觉得这种合作的方式可能会更好一些,谢谢。
王国卫:实际上作为投资者呢,对国有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在投资上不应该有偏好或者喜好。但在实际投资的时候确实像你说的,对国有企业或者政府投入相对比较少一些。
为什么比较少呢?主要是怕一些麻烦和风险,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比如你在进入的时候就涉及到价格,跟国资背景做入股的时候,定价是非常麻烦的事情。你定的高,还是定的低,这个麻烦不一定显示在当期,但会出现在以后,比如以后你挣很多钱的时候。但是在民营企业之间这个价钱定就定了,哪怕吃了亏也好,占了便宜也好,大家都认了。
第二,在企业成立以后,在一段时间里面股权转让是经常发生或者有可能发生的。如果有大量国有资本在里面,股权转让是很麻烦的事情,因为它要层层审批。
我们原来有一个团队在央企,投一个企业一定要报到北京去,相对做减持的时候也需要报很多程式审批,那一般效率方面是不允许这么长时间。
第三,我是国有企业出来的,我也知道国有企业的延伸审计都是很厉害的,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一个领导也会过来审计,然后你还要陪同,还要接待等等。
从这三个方面来讲,就是投资企业对政府背景的投资过少的原因吧。
李翔:谢谢两位嘉宾的解答。好,现在我们的会议时间也到了,那么第四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智能交通研讨会到此结束,请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四位嘉宾的到来,同时也感谢各位在座的参与,谢谢!